悯农
[唐]李绅
chūn zhòng yí lì sù
春种一粒粟,
qiū shōu wàn kē zǐ
秋收万颗子。
sì hǎi wú xián tián
四海无闲田,
nóng fū yóu è sǐ
农夫犹饿死。


作者简介
jbo竟博官网
李绅(772-846),唐代诗人,字公垂,祖籍亳州谯县(今安徽亳州)。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与者,与白居易、元稹关系很密切。诗歌现存不多,《悯农》二首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。
字词注释
悯农:同情、怜悯农民。悯,同情,怜悯。
粟:谷子,脱壳以后俗称小米。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。
四海:指四海之内。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,所以用“四海”或“四海之内”指全国或全世界。
闲田:无人耕种的荒地。
犹:还是。
诗词译文
春天种下一粒谷种,秋天收获万颗粮食。天下没有一块荒田,农民还是活活饿死。
特色赏析
《悯农》二首是传诵千古、妇孺皆知的诗歌。这是第一首,通过对农民辛劳和悲惨命运的刻画,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,批判了劳动者不得食的不公平现象。
诗的前三句由一粒粟,到万颗子,再到无闲田,层层递进,说明粮食的丰收正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。最后一句笔锋一转,说出了一个与前三句逻辑上完全不通的残酷现实:四海丰收,农民却要饿死!这犹如晴天霹雳,使人们禁不住要问:这是为什么?诗人虽没有正面回答,但答案显而易见:因为有人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。
全诗用语平白如话,在尖锐的对比中,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,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。
故事传说
“李绅”少有名
李绅六岁时,父亲就亡故了,家里十分贫穷。他母亲很贤惠,不但挑起了生活重担,还决心把李绅培养成才。她利用空闲时间,用树枝当笔,在地上手把手教李绅读书识字。李绅非常聪明,也很刻苦,十岁就能背诵很多优秀诗篇了。
由于李绅出身贫寒,长期和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,对民间的疾苦和农家的艰辛深有体会,所以能写出《悯农》这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。当时的名士吕温看了这两首诗后,非常赞赏,对别人说:“别看这孩子个头不高,胸襟却很宽阔,这两首诗质朴重臣。淳厚,能以民生为重,我看此人日后必成大器!”后来,李绅声名大振,果真成了朝廷重臣。
拓展延伸
悯农诗
昨日入城市,
归来泪满巾。
遍身罗绮者,
不是养蚕人。
——[宋]张俞《蚕妇》
陶尽门前土,
屋上无片瓦。
十指不沾泥,
鳞鳞居大厦。
——[宋]梅尧臣《陶者》
这两首诗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,劳动者无衣无食的社会现实,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,与李绅的《悯农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